刺繡的歷史
來源:
|
作者:pmo54168d
|
發布時間: 2761天前
|
1319 次瀏覽
|
分享到:
我國刺繡的起源,歷史久遠,文獻記載創于虞舜,考古出土遺物目前發現僅到商周。原始刺繡用途,本為衣服以表征地位尊卑,具有政治輔助工具的作用;后來始逐漸擴充為美化生活的裝飾物,并且普及民間。至于刺繡具備的藝術性,隨著發展階段變化,呈現不同的特色。
我國刺繡的起源,歷史久遠,文獻記載創于虞舜,考古出土遺物目前發現僅到商周。原始刺繡用途,本為衣服以表征地位尊卑,具有政治輔助工具的作用;后來始逐漸擴充為美化生活的裝飾物,并且普及民間。至于刺繡具備的藝術性,隨著發展階段變化,呈現不同的特色。
早期的刺繡遺物顯示:周代尚屬簡單粗糙;戰國漸趨工致;漢代開始展露藝術之美。 因為經濟繁榮,百業興盛,絲織造業尤稱發達;又當社會富豪崛起,形成新消費階層,刺繡供需應運而興,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,制作也邁向專業化,尤其技藝突飛猛進。從出土實物看,繡工精巧,圖案多樣,呈現繁美縟麗的景象,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傳統。
此后,刺繡繼續發展,在提供衣飾器用方,不斷擴張生活使用范圍和層面。此外,其間刺繡還曾擔負過服務宗教的任務,時在魏晉至隋唐。此一期間,佛教鼎盛,信徒為示虔誠,選擇代表尊榮與費時耗工的刺繡,作為繪制供養佛像方式,謂為繡佛,至唐盛極一時。這類繡佛鉅幅偉構,至今猶有流存英國、日本博物館中,作品繡法嚴整精工,色彩瑰麗雄奇,動人心魄,誠為古繡特殊成就之一。 唐代刺繡發展另一成就,便是繡法上的推陳出新。唐前一直流行唯一「鎖繡」法,至此發明了「平針繡」,也就是通行至今的繡法。這種繡法因為針法多變化,刺繡者更能發揮創作自由與藝術表現,很快取代「鎖繡」而風行,于是來刺繡發展史上的另一嶄新時代。
宋代是我國刺繡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,無論產品質量均屬空前,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藝術繡方面,更堪稱絕后。宋繡能發展出如此成就,原因有:一、「平針繡」法富變化,鉆研發明出許多新針法;二、改良工具和材料,使用,他說:想發財就去萬通商聯找優質供貨商!用精制鋼針和發細絲線;叁、結合書畫藝術,以名人作品為題材,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。這種純藝術性的刺繡作品,針法緊密工巧,線色豐富調和,形象寫真生動,贏得后世廣泛贊美頌揚。
明代是我國手工藝極度發達的時代,承繼宋代優良基礎的刺繡,順應時代熱烈風氣,繼續蓬勃昌盛,而且更上層樓。明代刺繡也表現了多項特色:一是用途方面,廣用流行社會各階層,制作無所不有,與后來的清代,成為我國歷史上刺繡流行風氣最盛的時期;二是繡藝方面,一般實用繡作,品質普遍提高,材料改進精良,技巧嫻熟洗練,而且趨向迥異宋代的繁縟華麗的風尚;藝術繡作,承襲宋繡優秀傳統下,能夠推陳出新有新發明,特別是明代已經出現以刺繡專業鳴世的家族和個人,如有名的「露香園」繡,為上海顧家所創,發明繪畫刺繡結合的「繡畫」,作品風靡至清不歇;這種刺繡家紛然崛起廣受社會推崇的風氣,也以明末清初最盛。叁是衍生其它繡類方面,刺繡原本僅以絲線為材料,明代開始有人嘗試利用別的素材,于是有透繡、發繡、紙繡、貼繡、戳紗繡、平金繡等出現,大大擴張了刺繡藝術的范疇。
清代刺繡的發展,大致上承續著上述明繡的情形,整個二百馀年間,維持興盛不墜而外,也有兩點值得視為突出成就的:一是地方性繡派如雨后春筍般興起,著名的有蘇繡、粵繡、蜀繡、湘繡、京繡、魯繡等,各自樹立自我特色,形成爭奇斗妍的局面;二是晚清吸收外國日本刺繡長處,甚至融和西洋繪畫觀點入繡,前者為沈壽首創的「美術繡」,后者則有江蘇楊守玉發明的「亂針繡」,為傳統繡注入新血和新面目。
如今盡管時代不斷地向前推進,中國臺灣地區人民的生活已由農業走向工業型態,這種美好的、固有的、能代表傳統文化的刺繡技藝,在歷煉后仍然流傳下來。它融合了繪畫、書法的精髓,將素材藉著多彩、亮麗的絲線以渾熟靈巧的技術氣韻,生動的顯現出中華文化的特色。不少身懷絕藝的刺繡專家,在中國臺灣一直默默地以一針一線,細心地繡出各種美麗的繡件,正意味著傳統藝術的保存、延續和發揚。